读司马光《训俭示康》

发布时间:2021-11-26 来源:潍坊商校 点击数:700

读司马光《训俭示康》

新任职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了权力,容易被身边人关注,更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被“围猎”的可能性随之增大,灯红酒绿的诱惑也逐渐增多。在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下,有的人开始甘被物役、一心追求物质享受。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当今社会,对古代官员来说,奢靡享乐之风也是一种侵蚀和考验。由俭入奢并非一蹴而就,不少人都曾几番迟疑:到底是身不由己合群从众,还是独善其身保持尚俭操守?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一篇《训俭示康》或许可以提供一份答案。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长子司马康的一篇家训,旨在讲述保持俭朴的重要性。据学者考证,此文大约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康明经中第,即将出仕任官。特意选在此时严肃地教诲儿子“道由俭生、祸自侈来”,是为了指导司马康树立节俭观念,走好任职后的第一步。

神宗初年,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风俗“尤为侈奢”,一些人甚至“以俭相诟病”。司马光十分担心儿子走入官场后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他的记忆中,宋仁宗天圣年间,官员之间仍以俭朴为美德,士大夫交游聚会,瓜果菜肴虽简单朴素,但情谊深厚。后来却越发不同,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反而对简朴之人颇有非议,甚至鄙视其吝啬,不随波逐流贪图享乐的人变得少之又少。他批评一些为官者丢掉操守:“风俗颓弊如此,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久历官场,司马光观察到贪慕物质享受的诸多危害,最严重的莫过于追求奢侈害得个人前途一败涂地。在他看来,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而为官者一旦多欲,则“居官必贿”。意思是说,当一名官员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难免通过收受贿赂获取不正当钱财。

尽管沉迷物质享受的官员不在少数,也不乏不惧他人异样眼光,能够明辨事理、坚守俭朴风尚的名臣。《宋史》记载,李沆任宰相时,在开封城内有一所很小的宅子,中厅前的空地仅够一匹马转个身。房屋院落的墙壁有破损之处,李沆也毫不在意。有人嘲笑他太过吝啬,也有人建议他身为宰相,身食厚禄,应当修整一下家宅。李沆笑笑说,“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这样“内行修谨,识大体”的作风,正是司马光希望儿子效仿的对象。

从对时下风气的观察和过往的经验教训出发,司马光向司马康讲明了自家的为官守则:追求以俭立名,莫要以侈自败。今天,我们已不知道司马康读完父亲的教诲后到底是何感受,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司马康的确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崇俭尚德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好友范祖禹在司马康去世后,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为人廉洁,未尝言财”。比如,在司马光去世后,朝廷赏赐白金两千两让司马康为父立神道碑,考虑到父亲的丧葬费均是公家支出,这笔奖励金司马康分文未取,命人全数送回京师。在司马康卧病在床之时,皇帝遣御医前往诊视治疗,特意考虑到司马康家中清贫,嘱咐御医“毋得受馈”。可以看出,司马康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父亲“以俭立名”的教诲。

君子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马光父子对周围奢靡享乐风气的警惕和反思,以及终其一生崇俭尚德的所作所为,无疑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他们“布衣自可覆苍生”的风范,经过时空的凝练传承下来,同样值得今天的干部思考、学习、实践。特别是新任职干部,更应该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保持清廉节俭,做到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好地肩负起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