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
在全国先进典型、解放军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的世界里,没有“名利”二字。为了专心搞科研,他三辞技术室主任职务;为了培养新人,他从不在合作的科研成果上挂名。他常说:“作为科研人员,如果总盯着权力,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我们关闭;如果总瞄着利益,就不可能取得科研成果。”在他眼中,待遇、荣誉都不足以与他的导弹武器试验事业相提并论。单位分房子、立功受奖、休假疗养,陈德明都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对共产党人来说,如何对待名利,是检验其党性、人品、官德的试金石。焦裕禄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做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塑像和立功德碑,世人称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们那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于那些整天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的人来说,不啻一服清醒剂。
事实上,看重名利、追求名利,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些利益,但长期来看一定会栽跟头、吃大亏。譬如有的人工作图出名,工作不扎实、不踏实,干点活儿生怕别人不知道,甚至把功夫下在搞一些不实用的“花花点子”上;有的人不能正确对待荣誉,看到成绩就往自己身上记,见着荣誉就往自己怀里揽,评功评奖时争来争去,抢到了就浑身是劲,得不到就垂头丧气,甚至在工作中闹情绪、撂挑子。长此以往,这些人必然会在严和实的作风面前露了馅,必然会被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人远远地甩在后面,最终只能被淘汰。
淡泊名利,不向名利“伸手”,贵在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一个人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应该清醒地看到,没有党的培养,没有同志们的帮助,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总是有限的。陈云认为,共产党人是“为人民当差的”,任何功劳“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一辈子追求的“名”是“共产党员”这个光辉“名称”,追求的“利”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求名应求万世仰,计利甘为天下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这样的胸怀,有这样的境界,就可以淡泊自守、任劳任怨,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党员干部不能被名利的“魔绳”缠绕,而应心怀忧患意识,主动提升能力,让人生在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中体现价值、释放激情。(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