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菑川国(今山东寿光南)薛人。他倡导儒学,精通《公羊春秋传》,是我国西汉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理念,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公孙弘雄才大略,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法令和官场事务,深受汉武帝器重。后来,官至丞相,位列三公。贵为三公后,公孙弘遇事更加小心,戒奢戒贪、清廉节俭,成为后世典范。
公孙弘的廉政思想经世流传、熠熠夺目。公孙弘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做过薛县监狱官吏,但不久因犯错罢官。为了侍养老母,他不得不在海边放猪谋生。直到40多岁时,他才开始专心学习《春秋公羊传》,很快成为著名学者,深受乡人推崇,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拜相之后,公孙弘不仅以儒家思想为本,要求君主顺从“天德”以治天下,主张“遇民以信”,强调“民信”贵于赏罚等治国理政思想,而且还提出了“治民之本”的八条原则,为西汉全盛时期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他在儒学中兴、儒术独尊方面做出的贡献,不仅本人成为“以儒术取贵”的典型,而且还引领了天下学子欣然学儒的热情,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贵为三公后,生活仍比较俭朴,盖布被,每餐只吃一种肉菜和只去皮壳的米饭。但这种异常的节俭使不少人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一次,主爵都尉汲黯就曾向汉武帝告发公孙弘的虚伪欺诈。当汉武帝以此事诘问公孙弘时,他坦诚地说道:“的确有这事。在九卿中汲黯与我最为要好,今日他所揭发的正中我的弊病。以三公的显赫地位和高贵身份而使用布被确实是在虚伪欺诈以洁名钧誉。况目我听说管仲为相辅佐齐国,有三处豪宅,奢侈可与国君相比,而齐桓公靠他称霸,这是对上越于国君;晏婴为相辅佐齐景公,一餐不吃两种肉,侍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固也治理得很好,这是对下比于平民。现在我官居御史大夫,用布被,使九卿以下直至小官吏都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确如汲黯所说。再说,如果没有汲黯,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公孙弘的回答机智而得体,汉武帝十分满意,并认为公孙弘十分谦让,确是贤能,许多大事愿采纳他的建议。
升任丞相后,公孙弘生活更加节俭清廉,顿顿粗米糙饭,而且傣禄多用于接待朋友、宾客,家中无多余财物。在奢侈浮靡之风日益盛行的汉武帝时代,公孙弘虽贵为丞相,却始终不为世风所移,自奉节俭,轻财重义,成为当时人们的表率。汉武帝曾特意下诏表彰了公孙弘节俭的美德。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在自序中称赞道:“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作为一介布衣,公孙弘在耄耋之年从博士到左内史、御史大夫,直至拜相封侯,他都躬行节俭,清廉戒奢。西汉末年平帝特意下诏表彰了公孙弘清廉节俭的美德:“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俸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即使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节俭仍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布衣儒相公孙弘所起的表率作用至今也应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借鉴。(寿光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