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于磨难 成长于斗争

发布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数:3105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历史是理解现实的一把钥匙。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年代,也有天灾频发、内乱不息的时期。苦难,总是在中国人民克服艰难困苦的过程中,被转变成一种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又一路向前。从历史中,我们能够得到启迪。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

回首中国历史,印刻着洪水、干旱、地震、瘟疫、战争等灾难的记忆,而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升华。

古代老百姓曾经遇到怎样的灾害?文献中的记载并不鲜见。《资治通鉴》载:“《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诗经》更直接表达了无奈和悲愤,如《诗经·大雅·思齐》中的期盼是“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而事实是,西周末年,旱灾持续了150年之久,继而引发了疾疫。《诗经·小雅·节南山》有言:“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诗经·小雅·雨无正》有言:“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历朝历代所修史书中,关于疫病、地震、水灾的记载就更多了。汉代以《汉书》和《后汉书》为主的记载中,震灾有85年次,重要河道水溢达79年次;大疫有27年次。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了当时的疫情:“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唐书》中,记载地震三百余处,关于蝗灾的95处,并时有河水涨溢、风雨雷电记载。《宋史》有云:“民之灾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轻或重耳。”《明史》记载洪涝、旱灾、地震三种灾害均超过了千次,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达7次之多。而翻开《清史稿》,其详细记载了各种灾异,光记载“死者无算”的就有二百多处。

天灾如此,战乱亦频繁。仅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史记》记载:“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禨祥候星气尤急。”“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仅战国250余年,大小战争就达200余次。

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大好河山惨遭践踏。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列强同样围追堵截,出现各种制裁和封锁。

面对一次次危机、困难、风险,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硬是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血与火的洗礼让一个民族更加强大,也让一个政党更加成熟。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崛起,在绝境中重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步走过来、一仗仗打出来的,党领导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破围追堵截,在战略转移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的品格和信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同样是在重重困难中一项项、一点点干出来的。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而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正是以这种极为深重的方式,磨砺出的民族心性和精神。

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对于灾难,中国人有自己的认识与应对方式。《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到了晋代,刘琨《劝进表》中说:“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殷,是殷切、深切;忧,是忧虑、思考;启,是激发;圣,是心智。有时候国家在灾难中反而能化危为机、奋发图强,有时候深切的忧患反而能够激发智慧成熟、励精图治。这两句话简化为成语,就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从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歌里唱道“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因为它们体现了我们民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迎难而上、坚不可摧的意志。

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远古时期,面对生存困难,人们在适应自然中观察自然规律,于潮起潮落、东升西落中理解自然规律,在逐水而居、凿井而饮中顺应天时生存下来。通过不断努力,如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神农用药等,人们逐步适应并开始利用复杂的环境,顽强地繁衍下来。古人还创造了很多关于应对灾难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都体现出挺起脊梁、奋起抗争的英雄气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民在顺应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精神不断升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们向玉石学习切磋琢磨、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他们向梅花学习在冰天雪地中不改清香远溢、内质芬芳的傲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向原上草学习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坚持;“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他们向翠竹学习如何剥尽苦难的层层外衣,实现内劲顽强地节节高升。他们还向鸟兽鱼虫学习生龙活虎、化茧成蝶的技巧,学习赴汤蹈火、上刀山下火海的闯劲,甚至向传说中的凤凰学习浴火重生的奥秘……他们将这些来自自然的智慧运用于磨砺意志、指导实践活动,塑造了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超越精神。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以应对水患为例,大禹率领百姓治水,十三年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经过反复考察、细心谋划,建设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变“水患”为“水利”。又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闯关东。自清末起,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几千万百姓因故乡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到东北地区求生存。这些艰难求生的老百姓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面前,想尽办法“闯关”——向有希望的地方闯,向未知的地方闯,即便明知前路遥远、困难重重,从而写下一段抗争命运、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始终大写着“人民”,所以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用汗水建设新时代,所以我们党能够战胜前进路上各种风险考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翻开中国历史,这句话显得尤为真实而有力量。

中华民族化难兴邦背后的强大支撑,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我们常说“多难兴邦”,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因磨难一蹶不振甚至烟消云散的国家和文明不胜枚举。为何中华民族能够战胜磨难,愈挫愈勇?

这是因为在中华大地上,有三道万里长城。第一道,是那座实体的、由一块块青砖砌成的万里长城,它守护着疆土的完整,标示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强盛;第二道,是由所有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造起的万里长城,每当国家到了危难时刻,这道长城就会凸显出来,众志成城守卫着国家闯过灾难,屹立不倒;而第三道万里长城,则是由中华文化精神构建出的不朽长城,这道精神长城,虽无形却无处不在,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骨髓里,形成了中华民族巨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由此,中华民族才得以成为炮火不曾摧毁的民族,成为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铁骨铮铮的民族,成为怀天下为公精神、始终追求“天下大同”的民族。穿越五千年的风和雨,跨越前进路上的艰与险,中华民族过了多少坎,就创造了多少震撼世界的人间奇迹。

伴随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延续,伟大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身上。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这种精神是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是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是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是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是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

磨难的真正意义,在于以刻骨铭心的方式把忧患和启示植入民族的集体记忆,在最短的时间激发智慧和力量,支撑我们奋起拼搏,以坚定的姿态继续阔步前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注定是一段充满磨难与挑战的不平凡路程。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砥砺于磨难,丰富于实践,成长于斗争,我们必将征服前路上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田心)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