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21-06-09 来源:潍坊商校 点击数:2579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往往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港湾。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生了很多单亲家庭、残疾家庭、特困家庭、亲情缺失家庭等特殊家庭。来自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和适应社会方面都产生了许多问题,给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压力。有效帮助这些学生,既是当前农村学校核心素养教育的需要,也是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对这些学生,教师不仅要在知识教育上关注,而且要注重心理上的引导。

特殊家庭学生的现状

父母离异导致的单亲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由单方抚养,家长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问。还有很多离异后的夫妻在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方面互相推诿。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滋生嫉妒、仇视、不满等负面情绪。今后,孩子若遇到一些特殊事情,就会将这些情绪转移到教师、同学、亲友身上。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亲情缺失的家庭。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以潍坊市为例,蔬菜和瓜果的种植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常年在地里劳作,吃住都在蔬菜大棚里,无法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导致孩子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当下,这类亲情缺失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功能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看管孩子的老年人思想观念落后守旧,文化水平较低,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对孩子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无能为力了。这样就会导致溺爱和放任不管等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因病因灾致贫家庭。近年来,由于遭遇意外事故、家人突发重大疾病等,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严重困难,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来自这些家庭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原本活泼好动,在父亲遭遇车祸后变得害怕与人交往,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认为有些同学在背地里嘲笑他、愚弄他。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

采取的教育策略

教师用心疏导、真诚关爱。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为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建立档案,对每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和研判,通过平常的一些案例帮助他们分析自身遇到的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同时,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另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之间平等相待,不得有歧视、挖苦、讽刺、乱起外号等行为,让个别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感受到尊重。

家长营造和睦幸福的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即使遭遇过不幸,家长也要坚强地走下去,不能让自己的意志消沉。否则,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为人父母者应该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变故。要多与班主任沟通,学习一些能够密切亲子关系的方法,从而承担起肩上的责任。

社会精准帮扶。对这些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所在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当积极跟进关注,安排专人与他们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并且尽量帮其解决。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相应的帮扶政策,帮助特殊家庭渡过难关。


TOP
Baidu
map